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Prompt_提示詞變數的格式與應用

 提示詞變數的格式與應用

你使用的 A=( 說個有關 (B)的(C)) ,B=電腦 ,C=笑話 這種格式,是一種非常直觀且有效的方法,用來定義和替換提示詞(Prompt)中的變數。它讓你可以模組化你的指令,使提示詞更具彈性重用性

格式說明

這種格式可以分解為幾個部分:

  1. 主提示詞模板 (A)

    • 這是一個包含佔位符(也就是你的變數)的基礎句子或短語。

    • 在你的例子中,A=( 說個有關 (B)的(C)) 就是主提示詞模板。其中的 (B)(C) 是佔位符。

    • 括號 () 用來明確標示出變數名稱,讓系統知道這是一個需要替換的部分。

  2. 變數定義 (B=值, C=值)

    • 這部分用來定義每個佔位符對應的實際內容。

    • 你透過 , 符號將不同的變數定義區隔開來。

    • 例如,B=電腦 定義了變數 B 的值為「電腦」,C=笑話 定義了變數 C 的值為「笑話」。

應用方式

這種變數格式的核心應用是將泛化的指令轉化為具體的指令,其主要優勢在於:

  • 提高效率:你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輸入完整的提示詞,只需修改變數的值即可。

  • 保持一致性:當你需要針對不同主題生成相似內容時,使用相同的模板可以確保輸出格式的一致性。

  • 簡化複雜指令:將複雜的提示詞拆解成獨立的變數,更容易理解和管理。


範例說明

我們用你之前的例子來具體說明它的應用:

範例 1:說笑話

  • 主提示詞模板 (A): 說個有關 (B)的(C)

  • 第一次應用:

    • B=電腦

    • C=笑話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說個有關 電腦的笑話

    • 輸出: 你得到了關於電腦的笑話。

  • 第二次應用:

    • B=老人

    • C=笑話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說個有關 老人的笑話

    • 輸出: 你得到了關於老人的笑話。

範例 2:生成不同主題的詩

假設你有一個模板是:「A=( 寫一首關於 (B),風格是 (C) 的詩。)

  • 應用情境 1:

    • B=春天

    • C=浪漫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寫一首關於 春天,風格是 浪漫 的詩。

    • AI 輸出: 一首關於春天、風格浪漫的詩。

  • 應用情境 2:

    • B=科技

    • C=科幻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寫一首關於 科技,風格是 科幻 的詩。

    • AI 輸出: 一首關於科技、帶有科幻色彩的詩。

範例 3:生成不同角色的對話

假設你有一個模板是:「A=( (B) 對 (C) 說:'(D)')

  • 應用情境 1:

    • B=老師

    • C=學生

    • D=請繳交作業。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老師 對 學生 說:'請繳交作業。'

    • AI 輸出: 老師對學生說話的場景或對白。

  • 應用情境 2:

    • B=騎士

    • C=龍

    • D=我會打敗你!

    • 組合後實際提示詞: 騎士 對 龍 說:'我會打敗你!'

    • AI 輸出: 騎士與龍對話的場景。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設計出各種彈性的提示詞,來應對多變的內容生成需求。這種變數化的設計在許多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應用中都非常常見,它能幫助使用者更精確、更有效率地控制模型的輸出。

JSON TYPE PROMPT
==================================================================

A={ "template": "說個有關 {B} 的 {C}", "variables": { "B": "老人", "C": "笑話" } }

好的,根據你提供的JSON模板:

解析出  說個有關 {B}{C} → 說個有關 老人笑話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Ubuntu HD 掛載(mnt , fdisk ) 加入HD 擴充硬碟空間

請在你的 Ubuntu 終端機執行下列指令,查看所有磁碟與分割區的掛載狀態:

bash lsblk 範例輸出如下: bash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da 8:0 0 500G 0 disk ├─sda1 8:1 0 512M 0 part /boot/efi ├─sda2 8:2 0 100G 0 part / └─sda3 8:3 0 400G 0 part /mnt/data sdb 8:16 0 1.8T 0 disk └─sdb1 8:17 0 1.8T 0 part vbox vm 新增hd 掛載 part , format 操作 ====================================== 解讀方式: 欄位 說明 NAME 裝置名稱(如 sda、sdb1) TYPE 類型(disk: 磁碟, part: 分割區) MOUNTPOINT 掛載路徑,若為空則尚未掛載 ✅ 步驟 1:使用 lsblk 確認無分割 bash lsblk 你會看到類似: pgsql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da 8:0 0 256G 0 disk ├─sda1 8:1 0 512M 0 part /boot/efi ├─sda2 8:2 0 100G 0 part / sdb 8:16 0 1.8T 0 disk ← 沒有 sdb1 表示未分割 ✅ 步驟 2:使用 fdisk 建立分割 bash sudo fdisk /dev/sdb 操作流程(互動式): 按鍵對應如下: 操作 鍵盤指令 建立新分割 n 預設主分割 Enter 使用整碟容量 Enter 兩次 儲存離開 w 完成後會產生 /dev/sdb1
bash lsblk 範例輸出如下: bash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da 8:0 0 500G 0 disk ├─sda1 8:1 0 512M 0 part /boot/efi ├─sda2 8:2 0 100G 0 part / └─sda3 8:3 0 400G 0 part /mnt/data sdb 8:16 0 1.8T 0 disk └─sdb1 8:17 0 1.8T 0 part ✅ 步驟 3:格式化新分割 例如要格式成 ext4: bash sudo mkfs.ext4 /dev/sdb1 ✅ 步驟 4:掛載分割區 建立掛載點: bash sudo mkdir -p /mnt/mydisk 掛載: bash sudo mount /dev/sdb1 /mnt/mydisk ✅ 步驟 5(選用):設定開機自動掛載 查 UUID: bash sudo blkid /dev/sdb1 加入 /etc/fstab: bash sudo nano /etc/fstab 加一行: ini UUID=xxxx-xxxx /mnt/mydisk ext4 defaults 0 2 ✅ 若為新硬碟還沒格式化: 你可以改用圖形介面操作: bash gnome-disks 或安裝: bash sudo apt install gnome-disk-utility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ROS2 workspace 專案區檔案結構

 以下是對你這個 ros2_ws3 工作區結構的解析與說明:

scss
ros2_ws3 ├── build │   ├── roscar4wheel │   ├── roscar4wheel2 │   ├── roscar4wheel3 │   ├── roscardemo4wh_full │   └── ros_maze_house_world ├── install │   ├── roscar4wheel │   ├── roscar4wheel2 │   ├── roscar4wheel3 │   ├── roscardemo4wh_full │   └── ros_maze_house_world ├── log │   ├── build_YYYY‑MM‑DD_HH‑MM‑SS (一長串的建置記錄) │   └── latest → 指向最新一次的建置 └── src ├── roscar4wheel ├── roscar4wheel2 ├── roscar4wheel3 ├── roscardemo4wh_full └── ros_maze_house_world

1. src/:原始程式碼

  • 每個子資料夾就是一個 ROS 2 套件

    • roscar4wheelroscar4wheel2roscar4wheel3:漸進式開發的差速四輪車套件版本

    • roscardemo4wh_full:教學範例整合了 IMU、LiDAR、Nav2、SLAM Toolbox

    • ros_maze_house_world:典型的 Gazebo 世界場景模擬

  • src/ 下編輯、加入或刪除程式碼後,只要 re‐build,改動就會生效。

2. build/:中繼編譯檔案

  • colcon build 時,所有 CMake/gcc 產生的中間檔都會放在這裡,分套件管理。

  • 如果你想清除編譯緩存,可刪除整個 build/(或單一子資料夾)。

3. install/:最終安裝輸出

  • 每個套件編譯並安裝後的結果(library、執行檔、launch、URDF、config 等)都在這裡。

  • source install/setup.bash 後,ROS 2 就會把這些內容納入環境變數(AMENT_PREFIX_PATHROS_PACKAGE_PATH)中。

4. log/:建置日誌

  • 每一次 colcon build 都會產生一個 timestamped 的 log 資料夾,存放詳細的編譯錯誤、警告,以及測試輸出。

  • latest 這個符號連結指向最近一次建置的日誌,方便你快速查閱最新錯誤。


🛠️ 常用操作

  1. 全新編譯

    [bash]
    $cd ros2_ws3 $colcon build --symlink-install # 建議開發時加上 --symlink-install
  2. 清理重建

    [bash]
    $rm -rf build/ install/ log/ $colcon build
  3. 啟用環境

    [bash]
    $source install/setup.bash $ros2 run <package_name> <executable> $ros2 launch <package_name> <launch_file>.launch.py

🔍 小結

  • src/ 放所有套件原始碼

  • build/ 放編譯時的中間檔

  • install/ 放最終安裝成果,透過 source 即可使用

  • log/ 放每次建置的詳細紀錄

這種標準的 ROS 2 工作區結構,讓你能夠輕鬆地在同一個工作區裡並行開發、測試多個不同版本或範例套件。

任何更動都在 src/,一鍵 colcon build,快速迭代!





加密(確保機密性)和數位簽章

您提出的這種通訊方式是可行的,並且在實際的加密通訊中非常常見。

它結合了非對稱式金鑰的兩種主要用途:加密(確保機密性)數位簽章(確保身份驗證與數據完整性)

這種通訊方式通常被稱為**「加密並簽章」「數位信封與簽章」的組合,旨在同時實現訊息的機密性、身份驗證、數據完整性及不可否認性**。

以下是這個通訊流程的詳細說明:

通訊流程解析:

假設發送方是 A,接收方是 B

  1. A 用自己的「私鑰」加密 (簽章)

    • 目的: 創建數位簽章,證明訊息確實來自 A,並確保訊息在簽署後未被篡改。

    • 實際操作: A 通常會先計算訊息的雜湊值(一個固定長度的摘要),然後用自己的私鑰對這個雜湊值進行加密。這個加密後的雜湊值就是數位簽章。原始訊息本身通常不會直接用私鑰加密,因為私鑰加密的效率較低,且訊息可能很長。

  2. A 再用 B 的「公鑰」加密 (加密通訊)

    • 目的: 確保訊息的機密性,只有 B 能夠閱讀。

    • 實際操作: A 將原始訊息(或包含原始訊息和數位簽章的組合)用 B 的公鑰進行加密。

  3. A 將雙重加密後的訊息傳送給 B

  4. B 收到訊息後,先用自己的「私鑰」解密 (解密通訊)

    • 目的: 解開外層加密,恢復 A 用其私鑰簽署的內容。

    • 實際操作: B 使用自己保密的私鑰,解密 A 用 B 的公鑰加密的密文。這一步會得到 A 原始簽署的內容(通常是原始訊息和其數位簽章)。

  5. B 再用 A 的「公鑰」解密 (驗證簽章)

    • 目的: 驗證數位簽章的有效性,確認訊息確實來自 A,且內容未被篡改。

    • 實際操作: B 取得 A 的公鑰(因為公鑰是公開的),然後用 A 的公鑰解密訊息中包含的數位簽章。如果解密成功,B 會得到一個雜湊值。B 同時也會對收到的原始訊息重新計算一個雜湊值,然後將這兩個雜湊值進行比對。如果兩者一致,則證明:

      • 訊息確實是 A 發送的(因為只有 A 的私鑰能產生這個簽章)。

      • 訊息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篡改(因為任何篡改都會導致雜湊值不匹配)。

這種通訊方式的優點:

  • 機密性 (Confidentiality): 只有擁有 B 私鑰的人才能解密訊息,確保內容不被未經授權者讀取。

  • 身份驗證 (Authentication): B 可以確信訊息確實是 A 發送的,而不是冒充者。

  • 數據完整性 (Data Integrity): B 可以確認訊息在傳輸過程中沒有被惡意修改。

  • 不可否認性 (Non-repudiation): A 無法否認曾經發送過這條訊息,因為簽章只能由 A 的私鑰產生。

這種結合加密和簽章的模式,是許多安全通訊協定(例如 HTTPS 中的 SSL/TLS)的基礎,確保了網路通訊的全面安全性。

零知識證明:Web3.0與AI代理人的信任基石

零知識證明:Web3與AI的信任基石

零知識證明 (ZKP)

Web3 與 AI 時代的信任基石

歡迎探索零知識證明的世界。這項革命性的密碼學技術,允許在不洩露任何敏感資訊的前提下驗證事實,正從根本上重塑數位世界的隱私、安全與信任。本指南將帶您了解其核心原理、關鍵技術與改變未來的潛力。

核心原理

ZKP 必須滿足三大特性,才能確保其安全有效。這些特性共同構成了「在不洩露秘密的情況下證明知識」的基礎。

完整性 (Completeness)

如果聲明為真,誠實的證明者總能成功說服驗證者。簡單來說,就是「對的錯不了」。

🛡️

合理性 (Soundness)

如果聲明為假,作弊的證明者幾乎不可能欺騙驗證者。簡單來說,就是「錯的對不了」。

🤫

零知識性 (Zero-Knowledge)

驗證者除了「聲明為真」這一事實外,學不到任何額外資訊。這是 ZKP 保護隱私的關鍵。

主流技術比較

目前主流的 ZKP 協議各有千秋。點擊下方按鈕,互動探索它們在關鍵指標上的差異。

應用領域

ZKP 不僅是理論,更已在 Web3 和 AI 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切換分頁,了解其如何賦能下一代數位應用。

隱私保護

在不洩露交易金額、身份等資訊的情況下完成金融交易(如 Zcash)。實現去中心化身份(DID),用戶可證明年齡或國籍卻不透露具體個資。

擴容性 (ZK-Rollups)

將數百筆交易在鏈下打包,生成一個有效性證明上鏈。大幅提升以太坊等區塊鏈的處理速度(TPS),降低交易費用,實現大規模應用。

安全性與數據完整性

通過數學證明確保鏈下計算的正確性,減少對中心化機構的依賴,降低單點故障風險,並保護數據在傳輸和驗證過程中的安全。

挑戰與未來展望

ZKP 的普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其前景無限光明。了解當前的挑戰以及業界如何應對。

當前挑戰

  • 計算成本高:生成證明需要大量計算資源,對複雜模型尤其昂貴。
  • 技術複雜性:將 AI 模型等複雜計算轉換為 ZKP 電路是一項艱鉅的工程。
  • 可信設置風險:部分協議(如 ZK-SNARKs)依賴於一個可信的初始設置,存在中心化風險。
  • 標準化與互操作性:缺乏統一標準,阻礙了不同平台和系統間的無縫集成。

解決方案與未來

  • 硬體加速:利用 GPU、FPGA 等專用硬體大幅提升證明生成速度。
  • 演算法優化:開發更高效的協議,並採用證明聚合、遞歸等技術降低開銷。
  • 透明協議:ZK-STARKs 等無需可信設置的協議日益成熟,提升了安全性。
  • 可審計與負責任 AI:ZKP 將成為實現可信、可審計 AI 的關鍵,賦予用戶真正的數據主權。

© 2025 ZKP 互動指南。基於研究報告生成。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簡稱ZKP 在 Web3.0 的應用與發展

 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簡稱ZKP)在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正日益受到關注,因為它們能有效解決隱私、信任和效率等核心問題。


零知識證明在 Web3.0 的應用與發展

Web3.0 旨在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用戶擁有數據的網路環境,而 ZKP 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隱私保護

    • 匿名交易:ZKP 允許用戶在不透露交易金額、發送方或接收方地址等敏感資訊的情況下,證明交易的有效性。例如,隱私幣 Zcash 就是利用 ZKP 來實現私密支付。

    • 身份驗證與去中心化身份 (DID):用戶可以證明自己符合某些條件(例如年齡、居住地、信用評分),而無需透露具體的個人資料。這對於建立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至關重要,能有效保護用戶隱私。

    • 匿名投票與 DAO 治理: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中,ZKP 可以實現匿名投票,確保投票過程的隱私性和公正性,同時防止女巫攻擊。

  2. 區塊鏈擴容

    • ZK-Rollups:這是目前最受關注的 ZKP 應用之一。它是一種 Layer 2 解決方案,透過將數千筆鏈下交易打包成一個單一的零知識證明,然後將這個證明提交到主鏈 (Layer 1) 上進行驗證。這樣可以大幅減少鏈上數據負擔,提高交易吞吐量,並降低交易成本,解決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問題。例如,以太坊的 ZK-EVM 就是朝這個方向發展。

    • 輕節點與數據壓縮:ZKP 可以將區塊鏈的狀態壓縮到極小的尺寸(例如 Mina Protocol 將整個區塊鏈壓縮到約 22KB),使得輕節點能夠更高效地驗證區塊鏈狀態,降低參與門檻。

  3. 互操作性與跨鏈橋

    • ZK 跨鏈橋:ZKP 可以用於為跨鏈訊息傳遞協議建立有效性證明,使得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資產和訊息能夠安全、無需信任地傳輸。這比傳統的跨鏈橋更安全,因為它不依賴於中心化的中介。

  4.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 隱私借貸:用戶可以在不透露具體財務歷史的情況下,證明自己符合借貸資格。

    • 交易所儲備證明:加密貨幣交易所可以利用 ZKP 向用戶證明其擁有足夠的資產儲備,而無需公開其錢包地址或具體資產數量,增強透明度和用戶信任。

  5. 全鏈遊戲

    • ZKP 可以實現資訊不完整的鏈上遊戲,讓玩家在不公開行動細節的情況下進行遊戲,增加了遊戲的策略性和互動性。


零知識證明在 AI 代理人中的應用與發展

AI 代理人 (AI Agents) 具備自主決策、規劃和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將 ZKP 引入 AI 代理人,可以解決 AI 應用中日益突出的數據隱私、模型透明度和信任問題:

  1. 隱私保護的數據訓練

    • 私有數據證明:AI 模型訓練通常需要大量數據,其中可能包含敏感資訊。ZKP 允許數據所有者在不實際公開數據的情況下,證明其數據符合模型訓練的要求。這使得私有數據能夠被利用,同時保護用戶隱私。

    • 模型性能證明:模型創建者可以使用 ZKP 證明其 AI 模型滿足某些性能指標(例如準確性),而無需公開模型的細節或底層演算法,防止模型被複製或篡改。

  2. 可驗證的 AI 決策

    • AI 決策透明度:ZKP 可以讓 AI 代理人證明其決策過程的正確性,而無需揭露所有輸入數據或內部邏輯。這對於需要高透明度和可審計性的 AI 應用(例如金融、醫療)非常重要。

    • 防止 AI 作弊:在多個 AI 代理人協作的場景中,ZKP 可以確保每個代理人執行其任務的正確性,防止惡意代理人提交錯誤或虛假的結果。

  3. 去中心化 AI 網路

    • 將 ZKP 與 Web3.0 結合,可以建立去中心化的 AI 網路。在這樣的網路中,AI 代理人可以在無需信任中心化實體的情況下,安全地交換數據、協作完成任務,並驗證彼此的計算。

    • 例如,一些項目正在探索利用 ZKP 確保 AI 代理人在去中心化算力市場中的計算是正確且未被篡改的。

  4. AI 代理人的安全與合規

    • 無密碼身份驗證:AI 代理人可以利用 ZKP 進行安全且無需密碼的身份驗證,降低被駭客攻擊的風險。

    • 合規性證明:組織可以使用 ZKP 證明其 AI 系統符合相關法規(如 GDPR、KYC/AML),而無需洩露敏感的用戶數據或模型細節。


挑戰與展望

儘管 ZKP 在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 計算複雜性:生成 ZKP 的計算成本仍然較高,需要進一步優化演算法和硬體加速。

  • 技術成熟度:許多 ZKP 應用仍處於早期開發或小規模測試階段,大規模落地仍需時間。

  • 互操作性:不同 ZKP 方案之間的兼容性仍需提升。

然而,隨著 ZKP 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優化,以及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快速進步,零知識證明有望成為構建更安全、私密和高效的未來數位世界的關鍵技術。它將賦予用戶對自身數據更大的控制權,並為 AI 代理人提供更值得信賴的運行環境。

ros2dev by Docker run 啟動參數說明 ( by ros2_humble_gz_rviz_gpu/20250704 )

 以下是這支 docker run 指令中各參數的詳細說明,以助你理解每個選項的用途和效果。

[bash]
# 允許本地 Docker 容器存取 X11 顯示 xhost +local:docker docker run -it -d --name ros2dev \ --restart=always --gpus all \ --net=host \ --privileged \ --env DISPLAY=$DISPLAY \ --env QT_X11_NO_MITSHM=1 \ --volume /tmp/.X11-unix:/tmp/.X11-unix:rw \ --volume $(pwd)/ros2_data:/home/ubuntu/data \ --device /dev/ttyACM0:/dev/ttyACM0 \ --device /dev/ttyUSB0:/dev/ttyUSB0 \ ros2_humble_gz_rviz_gpu/20250704 \ bash -c "source /opt/ros/humble/setup.bash && bash"

===============================================================================
參數說明
xhost +local:docker允許本地使用者 docker(本地 UNIX domain)存取 X11 伺服器,以便容器內的 GUI(如 Gazebo、RViz)能顯示到本機螢幕。
docker run啟動並執行一個新的容器。
-it結合 -i(保持標準輸入開啟)與 -t(分配虛擬終端機),使你可以在容器中進行互動式操作。
-d以「背景模式」(detached)執行容器,命令執行後立即回到主機終端。
--name ros2dev為容器指定名稱 ros2dev,方便後續透過名稱管理(如 docker stop ros2devdocker logs ros2dev)。
--restart=always容器異常退出或 Docker 重啟後,自動重啟此容器,確保長期穩定運行。
--gpus all將主機上所有 GPU 都分配給此容器,允許容器內做 GPU 加速運算(需 Docker 19.03+ 與 NVIDIA Container Toolkit)。
--net=host使用 主機網路模式,容器與主機共用網路堆疊,無 NAT,延遲更低,適合 ROS2 DDS 多播與網路通訊。
--privileged賦予容器幾乎等同於主機的「特權」權限,才能存取低階裝置、修改網路設定等(如使用 --device 時通常搭配)。
--env DISPLAY=$DISPLAY將主機的 DISPLAY 環境變數傳入容器,告訴容器 GUI 應該輸出到哪個 X11 顯示伺服器。
--env QT_X11_NO_MITSHM=1解決 Qt 應用(如 RViz)在 X11 上使用共享記憶體時可能的顯示錯誤。
--volume /tmp/.X11-unix:/tmp/.X11-unix:rw將主機的 X11 socket(Unix domain)掛載到容器,使容器內程式能透過該 Socket 與 X 伺服器溝通,rw 表示可讀寫。
--volume $(pwd)/ros2_data:/home/ubuntu/data將當前工作目錄下的 ros2_data 資料夾映射到容器內 /home/ubuntu/data,用於持久化地圖、日誌或其他資料。
--device /dev/ttyACM0:/dev/ttyACM0將主機的 USB 裝置(例如 Arduino、micro:bit 之類的 Serial 裝置)映射進容器,供容器內驅動程式或節點存取。
--device /dev/ttyUSB0:/dev/ttyUSB0類似上條,映射另一個 USB Serial 設備(如 IMU、LiDAR 透過 USB 連線)。
ros2_humble_gz_rviz_gpu/20250704要執行的 Docker 映像名稱及 Tag(版本標記),通常會標示 ROS 版本、包含的軟體與建立日期。
bash -c "source /opt/ros/humble/setup.bash && bash"容器啟動後執行的命令:先 source ROS 2 環境設定,然後開啟一個互動式 bash,讓你馬上能夠使用 ROS2 指令。

💡 小技巧

  • 顯示 GUI:需先在主機執行 xhost +local:docker,並將 /tmp/.X11-unixDISPLAY 傳入容器。

  • 持久化資料:使用 --volume $(pwd)/ros2_data:/home/ubuntu/data,即使重建或刪除容器,資料仍保留在主機。

  • 多設備--device 可以多次指定,用於連接多種實體硬體(USB、串口、GPU)。

  • 自動重啟--restart=always 保證服務長期在線,適合開發板或長期測試。

  • 網路模式--net=host 避免 ROS2 DDS 的多播發不出的問題,但在跨主機部署時需注意安全性。


這樣的設定能讓你在容器內 完整模擬(Gazebo)、可視化(RViz)以及與實體硬體串接(IMU、Arduino、LiDAR)時,都擁有接近原生的體驗。


=================================================


以下是這份 docker‑compose.yml 主要欄位的功能與建議設定,幫你釐清每個參數的意義與用途:

[yaml]
version: "3.8" services: ros2dev: build: . container_name: ros2_humble_gz_gpu # ---------- GPU 支援 ---------- deploy: resources: reservations: devices: - capabilities: [gpu] runtime: nvidia # ---------- 環境變數 ---------- environment: - NVIDIA_VISIBLE_DEVICES=all # 容器可見所有 GPU - NVIDIA_DRIVER_CAPABILITIES=graphics,utility,video,compute - DISPLAY=${DISPLAY} # 傳遞主機 DISPLAY,啟用 GUI - QT_X11_NO_MITSHM=1 # 解決 Qt X11 共享記憶體問題 # ---------- Volume 掛載 ---------- volumes: - /tmp/.X11-unix:/tmp/.X11-unix:rw # X11 Socket,用於顯示 Gazebo/RViz - ./src:/root/ros2_ws/src:rw # 專案原始碼掛載到容器 network_mode: host # 與主機共用網路堆疊 privileged: true # 賦予容器特權模式,可存取所有裝置 stdin_open: true # -i 保持 stdin tty: true # -t 分配虛擬終端

各參數說明

  • version: "3.8"
    定義 Compose 檔案的語法版本,3.8 支援 deploy.resources 等新功能。

  • services → ros2dev
    服務名稱,自訂為 ros2dev,後面所有設定都套用在這個容器上。

  • build: .
    以當前目錄的 Dockerfile 來建置映像。

  • container_name: ros2_humble_gz_gpu
    容器啟動後的名稱,方便用 docker psdocker logsdocker exec 等指令操作。


GPU 支援

  • deploy.resources.reservations.devices.capabilities: [gpu]
    宣告此服務需要 GPU,當你使用 Swarm 或支援 deploy 的環境時才會生效。

    ⚠️ 如果你用的是單機 Docker Compose(非 Swarm),這段通常不會生效,你可以直接在 CLI 加上 --gpus all

  • runtime: nvidia
    指定使用 NVIDIA Container Runtime,確保容器可以存取 GPU。


環境變數

  • NVIDIA_VISIBLE_DEVICES=all
    讓容器看得到所有 GPU,或改為 0,1 只顯示指定卡號。

  • NVIDIA_DRIVER_CAPABILITIES=graphics,utility,video,compute
    啟用 GPU 的圖形、計算等功能,必須包含 compute 才能跑 CUDA。

  • DISPLAY=${DISPLAY}
    傳遞主機的 DISPLAY,告訴容器 GUI 畫面要輸出到哪個螢幕。

  • QT_X11_NO_MITSHM=1
    解決 Qt 應用(如 RViz)在 X11 上的共享記憶體錯誤。


Volume 掛載

  • /tmp/.X11-unix:/tmp/.X11-unix:rw
    掛載主機的 X11 Unix Socket,讓容器透過這個 Socket 與 X11 伺服器通訊,才能顯示 Gazebo、RViz。

  • ./src:/root/ros2_ws/src:rw
    將當前目錄下的 src(你的 ROS2 原始碼)掛到容器的工作目錄,方便在本機修改程式後立即反映到容器內。


網路與權限

  • network_mode: host
    容器與主機共用網路堆疊,DDS 多播等通訊可直接發送到本機網路。

  • privileged: true
    賦予容器幾乎與主機相同的權限,可存取全部裝置,適合要操作串口、GPIO、USB 等硬體。

  • stdin_open: true (-i)
    保持標準輸入開啟,使你可以 docker attachdocker exec -it 進行互動。

  • tty: true (-t)
    為容器分配虛擬終端機,使輸出排版漂亮。


啟動方式建議

如果你的 Compose 版本不支援 deploy.resources,可改用:

bash
docker compose --profile=gpu up --build

或在 CLI 加上 GPU 參數:

bash
docker-compose up -d --build # 然後手動執行: docker run --gpus all ...

如此一來,既能在容器中使用 GazeboRViz,又能透過 USBTTY 控制真實硬體,是開發與測試 ROS2 自走車的理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