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yth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yth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簡稱ZKP 在 Web3.0 的應用與發展

 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簡稱ZKP)在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正日益受到關注,因為它們能有效解決隱私、信任和效率等核心問題。


零知識證明在 Web3.0 的應用與發展

Web3.0 旨在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用戶擁有數據的網路環境,而 ZKP 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隱私保護

    • 匿名交易:ZKP 允許用戶在不透露交易金額、發送方或接收方地址等敏感資訊的情況下,證明交易的有效性。例如,隱私幣 Zcash 就是利用 ZKP 來實現私密支付。

    • 身份驗證與去中心化身份 (DID):用戶可以證明自己符合某些條件(例如年齡、居住地、信用評分),而無需透露具體的個人資料。這對於建立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至關重要,能有效保護用戶隱私。

    • 匿名投票與 DAO 治理: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 中,ZKP 可以實現匿名投票,確保投票過程的隱私性和公正性,同時防止女巫攻擊。

  2. 區塊鏈擴容

    • ZK-Rollups:這是目前最受關注的 ZKP 應用之一。它是一種 Layer 2 解決方案,透過將數千筆鏈下交易打包成一個單一的零知識證明,然後將這個證明提交到主鏈 (Layer 1) 上進行驗證。這樣可以大幅減少鏈上數據負擔,提高交易吞吐量,並降低交易成本,解決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問題。例如,以太坊的 ZK-EVM 就是朝這個方向發展。

    • 輕節點與數據壓縮:ZKP 可以將區塊鏈的狀態壓縮到極小的尺寸(例如 Mina Protocol 將整個區塊鏈壓縮到約 22KB),使得輕節點能夠更高效地驗證區塊鏈狀態,降低參與門檻。

  3. 互操作性與跨鏈橋

    • ZK 跨鏈橋:ZKP 可以用於為跨鏈訊息傳遞協議建立有效性證明,使得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資產和訊息能夠安全、無需信任地傳輸。這比傳統的跨鏈橋更安全,因為它不依賴於中心化的中介。

  4.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 隱私借貸:用戶可以在不透露具體財務歷史的情況下,證明自己符合借貸資格。

    • 交易所儲備證明:加密貨幣交易所可以利用 ZKP 向用戶證明其擁有足夠的資產儲備,而無需公開其錢包地址或具體資產數量,增強透明度和用戶信任。

  5. 全鏈遊戲

    • ZKP 可以實現資訊不完整的鏈上遊戲,讓玩家在不公開行動細節的情況下進行遊戲,增加了遊戲的策略性和互動性。


零知識證明在 AI 代理人中的應用與發展

AI 代理人 (AI Agents) 具備自主決策、規劃和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將 ZKP 引入 AI 代理人,可以解決 AI 應用中日益突出的數據隱私、模型透明度和信任問題:

  1. 隱私保護的數據訓練

    • 私有數據證明:AI 模型訓練通常需要大量數據,其中可能包含敏感資訊。ZKP 允許數據所有者在不實際公開數據的情況下,證明其數據符合模型訓練的要求。這使得私有數據能夠被利用,同時保護用戶隱私。

    • 模型性能證明:模型創建者可以使用 ZKP 證明其 AI 模型滿足某些性能指標(例如準確性),而無需公開模型的細節或底層演算法,防止模型被複製或篡改。

  2. 可驗證的 AI 決策

    • AI 決策透明度:ZKP 可以讓 AI 代理人證明其決策過程的正確性,而無需揭露所有輸入數據或內部邏輯。這對於需要高透明度和可審計性的 AI 應用(例如金融、醫療)非常重要。

    • 防止 AI 作弊:在多個 AI 代理人協作的場景中,ZKP 可以確保每個代理人執行其任務的正確性,防止惡意代理人提交錯誤或虛假的結果。

  3. 去中心化 AI 網路

    • 將 ZKP 與 Web3.0 結合,可以建立去中心化的 AI 網路。在這樣的網路中,AI 代理人可以在無需信任中心化實體的情況下,安全地交換數據、協作完成任務,並驗證彼此的計算。

    • 例如,一些項目正在探索利用 ZKP 確保 AI 代理人在去中心化算力市場中的計算是正確且未被篡改的。

  4. AI 代理人的安全與合規

    • 無密碼身份驗證:AI 代理人可以利用 ZKP 進行安全且無需密碼的身份驗證,降低被駭客攻擊的風險。

    • 合規性證明:組織可以使用 ZKP 證明其 AI 系統符合相關法規(如 GDPR、KYC/AML),而無需洩露敏感的用戶數據或模型細節。


挑戰與展望

儘管 ZKP 在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 計算複雜性:生成 ZKP 的計算成本仍然較高,需要進一步優化演算法和硬體加速。

  • 技術成熟度:許多 ZKP 應用仍處於早期開發或小規模測試階段,大規模落地仍需時間。

  • 互操作性:不同 ZKP 方案之間的兼容性仍需提升。

然而,隨著 ZKP 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優化,以及 Web3.0 和 AI 代理人領域的快速進步,零知識證明有望成為構建更安全、私密和高效的未來數位世界的關鍵技術。它將賦予用戶對自身數據更大的控制權,並為 AI 代理人提供更值得信賴的運行環境。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Linux 目錄綁定(mount)解除(umount ) 到 RAM Disk /mnt/ramdisk

 想要將 Flask 專案中 static/passw_lib 目錄綁定(mount)到 RAM Disk /mnt/ramdisk,這樣可以提升存取效能並保護 SSD。

以下提供兩種常見方法來實現這個綁定:


✅ 方法一:使用 Linux mount --bind(不改動 Flask 原始碼)

步驟 1:先建立 RAM Disk(若尚未建立)

bash
sudo mkdir /mnt/ramdisk sudo mount -t tmpfs -o size=512M tmpfs /mnt/ramdisk

步驟 2:在 RAM Disk 中建立對應資料夾

bash
sudo mkdir -p /mnt/ramdisk/passw_lib

步驟 3:使用 mount --bind 把它綁定到 Flask 專案的 static 目錄

假設你的 Flask 專案結構如下:

cpp
your_project/ ├── app.py └── static/ └── passw_lib/ ← 要被綁定的位置

執行指令:

bash
sudo mount --bind /mnt/ramdisk/passw_lib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 注意:/path/to/your_project/ 請替換成你實際的 Flask 專案路徑!


驗證:

bash
mount | grep passw_lib

你會看到類似:

pgsql
/mnt/ramdisk/passw_lib on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type none (rw,bind)

🧠 小提醒:

  • 如果你想要開機自動掛載,可以在 /etc/fstab 加入:

    fstab
    tmpfs /mnt/ramdisk tmpfs defaults,size=512M 0 0 /mnt/ramdisk/passw_lib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none bind 0 0
  • 若 Flask 專案中程式會存取 static/passw_lib,那麼一旦綁定後,操作的實體資料其實都會進到 /mnt/ramdisk/passw_lib,不會寫入 SSD,非常適合用來儲存:

    • 動態產生圖片 / 檔案

    • 快速緩存 / 模型暫存檔

    • 預覽用的轉檔資料等


🚀 Bonus:自動化腳本

你也可以寫一個簡易的開機自動掛載腳本:

bash
#!/bin/bash sudo mkdir -p /mnt/ramdisk/passw_lib sudo mount -t tmpfs -o size=512M tmpfs /mnt/ramdisk sudo mount --bind /mnt/ramdisk/passw_lib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加上 chmod +x 讓它開機執行即可。


🧹 解除 mount --bind 綁定

假設你之前執行的是這樣的綁定:

bash
sudo mount --bind /mnt/ramdisk/passw_lib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那解除方式是:

bash
sudo umount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這會將 /mnt/ramdisk/passw_lib 與專案中的 static/passw_lib 解除綁定。解除後,static/passw_lib 回復為原本的目錄(如果有的話)。


🔄 如果你也想釋放 RAM Disk 空間(可選)

若你不只要解除綁定,還想釋放整個 /mnt/ramdisk RAM 空間:

1. 先解除子目錄綁定(例如 passw_lib):

bash
sudo umount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2. 再解除整個 /mnt/ramdisk 的 tmpfs 掛載:

bash
sudo umount /mnt/ramdisk

📌 小提醒:

  • 如果你在 /etc/fstab 中設定了自動掛載(或 mount --bind),也要記得手動移除那一行,否則下次開機會再掛載。

  • 若目錄正在被存取(例如被程式或終端佔用),umount 可能會失敗,可用 lsof 查詢誰在使用:

    bash
    sudo lsof +D /path/to/your_project/static/passw_lib


Linux RAM Disk(也稱為 tmpfs)

在 Linux(Ubuntu 22.04)上可以很容易建立一個 RAM Disk(也稱為 tmpfs),
讓你將暫存檔案放在記憶體中:
這樣可以達到兩個好處:
#極高速的讀寫效能(因為存在 RAM 中)
#避免頻繁寫入 SSD,延長壽命

✅ 建立 RAM DISK 的步驟(使用 tmpfs)
🧩 1. 建立掛載目錄(如 /mnt/ramdisk)
[bash]
$sudo mkdir /mnt/ramdisk

🧩 2. 使用 mount 命令建立 tmpfs 掛載點
以下範例建立一個大小為 1GB 的 RAM Disk:

[bash]
$sudo mount -t tmpfs -o size=1G tmpfs /mnt/ramdisk
你現在就可以將檔案儲存在 /mnt/ramdisk,所有的資料都存在於記憶體中。

🧩 3. 驗證掛載結果
[bash]
$df -h /mnt/ramdisk
你會看到類似: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tmpfs           1.0G     0  1.0G   0% /mnt/ramdisk

🧩 4. 卸載 RAM Disk(不再使用時)
[bash]
$sudo umount /mnt/ramdisk

📌 開機自動掛載(選用)
若你希望開機自動建立這個 RAM Disk,可以編輯 /etc/fstab,加入以下一行:

[bash]
$tmpfs   /mnt/ramdisk   tmpfs   defaults,size=1G   0   0

⚠️ 記得先確認目錄 /mnt/ramdisk 存在,否則開機會報錯。


🧠 使用情境建議
用途 是否適合
#影像暫存區(例如 camera frame dump) ✅ 非常適合
#中間訓練資料(暫時性) ✅ 高速且不傷 SSD
#長期資料保存 ❌ 重新開機資料會消失
#巨量超過 RAM 的暫存 ⚠️ 小心爆 RAM,建議加 swap 保護

如你使用 Python、ROS2 或 Docker 中的資料暫存,也可考慮將目錄(如 /tmp/model_output/)綁定到 /mnt/ramdisk 裡,提高效能。
寫成自動化的 .sh 腳本版本,甚至配合 systemd 在開機後自動建置。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圖形風格轉換(Graphic Style Transfer)

 

🔶 圖形風格轉換(Graphic Style Transfer)說明

圖形風格轉換是一種將「風格圖片」的視覺特徵(如筆觸、色彩、紋理)轉換並應用到「內容圖片」上的技術,讓生成圖片同時保有原始內容與新的風格。
最知名的方法是 神經風格轉換(Neural Style Transfer, NST),由 Gatys 等人在 2015 年首次提出。


⚙️ 設計原理(以 CNN 為基礎的神經風格轉換)

核心是最小化一個損失函數的加權和,這些損失衡量圖片是否保留了正確的「內容」和「風格」。

1. 🧠 內容損失(Content Loss)

  • 目的:保留內容圖片的語意結構。

  • 方法:

    • 通常從預訓練 CNN(如 VGG19)的高層中提取特徵(例如第 4 層 conv4_2)。

    • 將內容圖片與生成圖片在此層的**特徵圖(feature map)**相比較。

    • 損失:兩者特徵圖的 MSE(均方誤差)。

2. 🎨 風格損失(Style Loss)

  • 目的:捕捉風格圖片的紋理與筆觸。

  • 方法:

    • 在多個 CNN 層(通常是 conv1_1, conv2_1, conv3_1, conv4_1, conv5_1)中提取風格特徵。

    • 利用**格蘭姆矩陣(Gram Matrix)**計算每層特徵圖的通道間相關性。

    • 損失:風格圖片與生成圖片在每層 Gram 矩陣的 MSE。

3. ✨ 總變差損失(Total Variation Loss, TV Loss)【可選】

  • 目的:讓生成圖像平滑,降低高頻雜訊。

  • 方法:懲罰相鄰像素差異過大。

  • 通常會有一個小權重(如 1e-5)。

✅ 總損失函數(Total Loss)

總損失 = α * Content_Loss + β * Style_Loss + γ * TV_Loss

α、β、γ 是超參數,控制風格與內容的比例。


🧰 所需 Python 套件與框架

套件用途
TensorFlow / Keras實作 CNN 模型(如 VGG19),進行風格轉換運算與優化
NumPy處理圖像資料(array 格式)與數學運算
PIL (Pillow)圖片讀取、轉換與儲存
Matplotlib顯示圖片與結果可視化

🧪 運作流程概要

  1. 載入 內容圖片風格圖片

  2. 使用 VGG19(預訓練)模型抽取各層特徵。

  3. 定義損失函數(內容損失 + 風格損失 + TV Loss)。

  4. 以內容圖或隨機噪聲圖為初始輸入,進行梯度下降優化圖片像素。

  5. 輸出最終合成圖像(保有內容 + 擁有風格)。


📌 補充:實作選項

方法選擇:

  • 原始 Gatys 方法: 基於梯度下降手動優化圖像本身。

  • 快速風格轉換: 使用 CNN 訓練一個風格特定的轉換網路,適合即時應用(例如 Mobile App)。

模型選擇:

  • VGG19 最常用,因其特徵表示清楚,容易提取內容與風格。


如需實際 TensorFlow 版程式碼範例,我可以補上簡化的實作範例。

是否需要我進一步提供:

  • TensorFlow/Keras 範例程式?

  • PyTorch 版本?

  • 快速風格轉換(Fast Style Transfer)版本?

可以依你的用途(報告、教學、應用)提供客製化版本。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imulog Server API 功能擴充(/imulogload)

 

imulog Server API 功能擴充

✅ 功能擴充目標

API 路徑功能說明
/imulog接收 log 陣列資料(每筆為 [b1..b6, time]),以 .append() 加入全域變數 log_data。若總長度超過 500 筆,則自動移除最舊資料
/imulogloadlog_data 內容作為 JSON 回傳,並在回傳後立即清空(即一次性讀取)


✅ 更新後程式碼內容

🔧 全域 log_data 改為固定容量佇列(可用 collections.deque

python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os import csv import re import json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app = Flask(__name__) # 最大容量為 500 筆(約 5 秒) log_data = deque(maxlen=500)

✅ 更新 /imulog:改為 append 模式

python
@app.route('/imulog', methods=['POST']) def post_imu_log(): """接收 IMU log 資料並追加到 log_data(自動裁剪至 500 筆)。""" print("POST IMU log data!") if not request.is_json: return jsonify({"error": "Request must be JSON"}), 400 data = request.get_json() if 'time' not in data or 'log' not in data: return jsonify({"error": "JSON must contain 'time' and 'log' keys"}), 400 try: log_items = data['log'] if isinstance(log_items, str): log_items = json.loads(log_items) if not isinstance(log_items, list): raise ValueError("log must be a list") added = 0 for item in log_items: if isinstance(item, list) and len(item) == 7: log_data.append(item) added += 1 else: print(f"忽略格式錯誤項目:{item}") print(f"Appended {added} items to log_data (total: {len(log_data)})") return jsonify({"message": f"Appended {added} items", "length": len(log_data)}), 201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Error appending log: {str(e)}") return jsonify({"error": f"Failed to append: {str(e)}"}), 400

✅ 新增 /imulogload:讀取後清空

python
@app.route('/imulogload', methods=['GET']) def load_and_clear_log_data(): """一次性取得 log_data 中的內容,並清空。""" print("GET /imulogload called") # 將 deque 轉成 list 回傳 data = list(log_data) log_data.clear() print(f"Returned {len(data)} items and cleared log_data") return jsonify({"log": data, "count": len(data)})

🔁 測試流程建議

  1. 傳送 log 資料

    bash
    curl -X POST http://localhost:8081/imulog \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d '{"time":"t1", "log":[[0.1,0.2,0.3,0.4,0.5,0.6,0.01]]}'
  2. 取得並清空 log 資料

    bash
    curl http://localhost:8081/imulogload


✅ 新增功能 + 調整重點

項目說明
🔁 新增 GET /imulogpeek API只讀取 log 資料內容,但不清除
🔁 log_data buffer 容量提升至 1000 筆對應 100Hz 取樣率 ≈ 10 秒緩衝

🔧 修改程式碼說明

1️⃣ 將 log_data 變更為 1000 筆上限:

python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log_data = deque(maxlen=1000) # 緩衝 10 秒的資料(100Hz)

2️⃣ 新增 /imulogpeek API

python
@app.route('/imulogpeek', methods=['GET']) def peek_log_data(): """僅查看 log_data 內容(不清除)。""" print("GET /imulogpeek called") data = list(log_data) return jsonify({ "log": data, "count": len(data) }), 200

✅ 完整 API 結構總結(目前為止)

Method路徑功能
POST/imulog接收 IMU log,追加至 log_data,保留最多 1000 筆
GET/imulogload讀取 + 清空 log_data
GET/imulogpeek只讀取 log_data,不清空
POST/imulogsave接收 log 並儲存成 CSV(由 client 主動上傳 log)

🧪 測試指令建議

✅ peek(只查看)

bash
curl http://localhost:8081/imulogpeek

✅ load(取出 + 清空)

bash
curl http://localhost:8081/imulogload





檢查 / 列出你手動建立過的虛擬環境 (python3 venv TOOL)

 python3 -m venv 建立的虛擬環境其實只是普通目錄,不會自動被系統統一管理,因此 沒有內建「列出所有 venv」的指令,但你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檢查 / 列出你手動建立過的虛擬環境


✅ 方法一:自訂虛擬環境目錄 + 統一放置

如果你建立時都放在統一資料夾,例如 ~/venvs/

bash
ls ~/venvs

若有如下結構:

bash
~/venvs/ ├── venv38/ ├── ros2_env/ ├── pyqt_dev/

表示你建立了 3 個虛擬環境。


✅ 方法二:全系統搜尋虛擬環境(找出包含 bin/activate 的資料夾)

bash
find ~ -type f -name "activate" -path "*/bin/activate" 2>/dev/null

輸出範例:

swift
/home/user/venvs/ros2_env/bin/activate /home/user/myproject/venv/bin/activate

這些目錄上層即為虛擬環境根目錄。


✅ 方法三:使用 lsvirtualenv(需要安裝 virtualenvwrapper

若你使用 virtualenvwrapper 管理:

bash
pip install virtualenvwrapper export WORKON_HOME=~/.virtualenvs source /usr/local/bin/virtualenvwrapper.sh

然後就可以:

bash
lsvirtualenv

✅ 方法四:列出 pyenv virtualenvs(若使用 pyenv

bash
pyenv virtualenvs

輸出會列出 pyenv 建立的虛擬環境:

bash
3.10.9/envs/ros2env ros2env (created from 3.10.9)

📌 小提示:如何啟動指定虛擬環境?

假設你有這個目錄 /home/user/venvs/ros2_env/

bash
source ~/venvs/ros2_env/bin/activate

如你有特定命名習慣、想建立 .venv_index 或 GUI 工具自動管理,


==============================================

寫個 Python 工具來列出 + 啟動你所有的 venv。寫一個「venv 管理工具」Python 腳本?


這裡是一個簡單但功能完整的 Python venv 管理工具腳本,支援:


✅ 功能一覽

功能項目說明
🔍 自動掃描所有虛擬環境(含 bin/activate
📜 顯示環境清單
🚀 快速啟動指定 venv(顯示啟動指令)
🧹 支援移除虛擬環境(詢問確認)

🧠 建議放置方式

  1. 建議你將所有 venv 放在 ~/venvs/ 或自行指定路徑

  2. 存成檔名例如 venv_manager.py


🧾 venv_manager.py 程式碼

[python]
import os import glob import argparse import shutil DEFAULT_VENV_DIR = os.path.expanduser("~/venvs") def list_venvs(venv_dir): venvs = [] for path in glob.glob(os.path.join(venv_dir, "*/bin/activate")): venv_root = os.path.dirname(os.path.dirname(path)) venvs.append(os.path.basename(venv_root)) return sorted(venvs) def show_venvs(venv_dir): venvs = list_venvs(venv_dir) print(f"\n📦 發現的虛擬環境(位於 {venv_dir}):") for i, name in enumerate(venvs, 1): print(f" {i}. {name}") if not venvs: print("🚫 沒有找到虛擬環境。") def activate_hint(venv_dir, name): path = os.path.join(venv_dir, name, "bin/activate") if os.path.exists(path): print(f"\n🚀 啟動虛擬環境指令:\n\n source {path}\n") else: print(f"⚠️ 找不到虛擬環境:{name}") def remove_venv(venv_dir, name): path = os.path.join(venv_dir, name) if os.path.exists(path): confirm = input(f"❗ 確定要刪除虛擬環境 '{name}' 嗎?(y/n): ") if confirm.lower() == "y": shutil.rmtree(path) print(f"✅ 已刪除 {name}") else: print("❌ 取消刪除") else: print(f"⚠️ 找不到虛擬環境:{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description="🐍 Python venv 管理工具") parser.add_argument("--dir", help="虛擬環境所在目錄", default=DEFAULT_VENV_DIR) parser.add_argument("--list", action="store_true", help="列出所有虛擬環境") parser.add_argument("--use", help="顯示啟動指定虛擬環境的指令") parser.add_argument("--remove", help="刪除指定虛擬環境") args = parser.parse_args() if args.list: show_venvs(args.dir) elif args.use: activate_hint(args.dir, args.use) elif args.remove: remove_venv(args.dir, args.remove) else: parser.print_help()

🧪 使用方式

bash
python3 venv_manager.py --list # 顯示所有虛擬環境 python3 venv_manager.py --use ros2_env # 顯示啟動 ros2_env 的指令 python3 venv_manager.py --remove ros2_env # 刪除 ros2_env

🧠 建議搭配

  • 把你的虛擬環境都建立在 ~/venvs 中,清晰易管理:

    bash
    python3 -m venv ~/venvs/ros2_env

需要我加上 GUI 介面(PyQt5/pyqtgraph)版本的 venv 管理工具?

或整合啟動 ROS2 + venv 一鍵腳本?可以幫你做!



Ubuntu 中管理與切換 Python3 執行環境

在 Ubuntu 中管理與切換 Python3 執行環境 有幾種常見方式,以下提供完整指引,適合你在開發 ROS、AI、PyQt 或 micro-ROS 專案中使用:


🧭 常見環境管理方式

工具功能說明適合用途
update-alternatives系統層切換 Python3 版本多版本切換(全域)
pyenv用戶層版本管理器各目錄切換,簡潔靈活
virtualenv / venv建立虛擬環境模組隔離,ML/ROS 安裝乾淨
conda (可選)科學環境整合管理AI/資料科學整合管理好用

✅ 1. 切換系統 Python3 版本(update-alternatives

安裝多版本(例如 Python 3.8 & 3.10)

bash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python3.8 python3.10

加入 alternatives 系統管理:

bash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python3 python3 /usr/bin/python3.8 1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python3 python3 /usr/bin/python3.10 2

選擇版本:

bash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config python3

✅ 2. 使用 pyenv 管理多版本

安裝 pyenv(推薦開發者用)

bash
curl https://pyenv.run | bash

然後在 .bashrc.zshrc 加入:

bash
export PATH="$HOME/.pyenv/bin:$PATH" eval "$(pyenv init -)" eval "$(pyenv virtualenv-init -)"

安裝與切換版本:

bash
pyenv install 3.10.9 pyenv global 3.10.9 # 全域預設 pyenv local 3.8.18 # 此資料夾預設版本

✅ 3. 使用虛擬環境(venv / virtualenv

建立虛擬環境:

bash
python3 -m venv venv source venv/bin/activate

或指定版本建立虛擬環境(搭配 pyenv):

bash
pyenv install 3.8.18 pyenv local 3.8.18 python -m venv venv38

離開虛擬環境:

bash
deactivate

✅ 4. Conda(若你已有 Anaconda / Miniconda)

bash
conda create -n py310 python=3.10 conda activate py310

✅ 如何確認當前版本與路徑

bash
which python3 python3 --version

📌 建議搭配

  • 系統穩定性重視update-alternatives

  • 開發環境靈活pyenv + venv

  • AI 與科學整合conda 好管理模型與套件


需要我幫你建立 pyenv + ROS2、或 venv + PyQt5 開發專案結構嗎?

也可以幫你整合成 Docker。只要說一聲!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Python 程式檔案副檔名的詳細說明

Python 檔案副檔名說明

  • .py
    • 這是 Python 的原始碼檔案。
    • 包含可讀的 Python 程式碼。
    • 可以直接由 Python 直譯器執行。
  • .pyc
    • 這是 Python 原始碼編譯後的位元組碼檔案。
    • 當 Python 執行 .py 檔案時,如果找到對應的 .pyc 檔案,它會直接執行 .pyc 檔案,從而加快載入速度。
    • .pyc 檔案與平台無關。
    • 通常由 Python 直譯器自動產生。
  • .pyo
    • 這也是 Python 原始碼編譯後的位元組碼檔案,但它是經過優化後的版本。
    • 使用 -O 參數執行 Python 時產生,例如:python -O -m py_compile file.py
    • 優化後的位元組碼檔案通常比 .pyc 檔案小。
  • .pyd
    • 這是一個 Python 的動態連結庫檔案,通常由其他語言(如 C 或 C++)編寫。
    • 它允許 Python 呼叫其他語言編寫的函式。
    • 在 Windows 平台上,.pyd 檔案類似於 DLL 檔案。

Python 程式的執行原理

Python 是一種解釋型語言,但它並非完全是解釋執行。Python 程式的執行過程如下:

  1. 編譯: Python 直譯器將原始碼 .py 檔案編譯成位元組碼 .pyc.pyo 檔案。
  2. 執行: Python 虛擬機器執行位元組碼檔案。

編譯 Python 檔案

  • 單個檔案編譯:
    • 可以使用 py_compile 模組來編譯單個 .py 檔案。
    • 例如:import py_compile; py_compile.compile('test.py')
  • 資料夾編譯:
    • 可以使用 compileall 模組來編譯整個資料夾中的 .py 檔案。
    • 例如:import compileall; compileall.compile_dir('directory')
  • 編譯為 .pyo 檔案:
    • 在命令列使用python -O -m py_compile file.py 指令。

程式發布的選擇

  • 打包為 EXE 檔案:
    • 使用工具(如 PyInstaller)將 Python 程式打包成可執行的 EXE 檔案。
    • 這種方式方便使用者使用,但檔案通常較大。
  • 發布 .pyc.pyo 檔案:
    • 如果使用者有 Python 環境,可以發布編譯後的 .pyc.pyo 檔案,以隱藏原始碼。
  • 發布原始碼 .py 檔案:
    • 通常用於開源專案,允許使用者查看和修改原始碼。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RealVNC

 

RealVNC 是一款遠端存取軟體,由 RealVNC Viewer 和 RealVNC Server 兩個主要元件組成,

它們的功能和用途有所不同1。


1#RealVNC Server

●安裝位置:RealVNC Server 安裝在您想要遠端控制的裝置上2。

●功能:

○它允許其他裝置透過網路連線並控制該裝置的螢幕1。

○VNC Server 會監聽連入的連線請求,並將螢幕畫面傳送到連線的 VNC Viewer3。

○它需要授權才能使用4。

○提供完整的端對端加密5。

○支援多因素身份驗證5。

○具有細緻的權限控制功能5。

○可以設定使用者和權限6。

●適用平台:RealVNC Server 適用於多種作業系統,包括 Windows78、macOS79、Linux710 和 Raspberry Pi711。

●授權:使用 RealVNC Server 通常需要訂閱或授權,但可以透過 14 天免費試用體驗完整功能1213。企業用戶可以透過命令行或遠端方式套用離線金鑰14。


2#RealVNC Viewer

●安裝位置:RealVNC Viewer 安裝在您想要用來控制其他裝置的電腦或行動裝置上15。

●功能:

○它讓使用者可以連線並控制遠端的電腦或裝置1。

○VNC Viewer 會接收來自 VNC Server 的螢幕畫面,並將使用者的輸入(如鍵盤和滑鼠事件)傳送到遠端裝置3。

○VNC Viewer 可以免費下載和使用41516。

○它可以連接桌面和行動裝置5。

●適用平台:RealVNC Viewer 適用於 Windows1517、macOS1718、Linux1719、Raspberry Pi1720 以及 iOS 和 Android 行動裝置111720。



協同工作

RealVNC Viewer 和 RealVNC Server 通常一起使用,以提供完整的遠端存取體驗5。

它們協同工作,讓使用者可以從任何地方安全地控制他們的裝置7。

使用 RealVNC Viewer 連接到安裝了 RealVNC Server 的設備後,使用者可以看到遠端裝置的桌面,並進行互動,就像直接坐在電腦前一樣3。


額外資訊

●RealVNC 提供一個 RealVNC Connect Setup app,它可以簡化安裝過程,一次安裝 RealVNC Viewer 和 RealVNC Server1221。

●RealVNC 還有一個 On-Demand Assist 功能,主要用於提供遠端支援,只需要在終端用戶的裝置上安裝 

RealVNC Viewer,技術人員就可以使用桌面版本的 RealVNC Viewer 連接到終端用戶的裝置進行遠端協助22。

總而言之,RealVNC Server 是被控制端的組件,需要授權;

而 RealVNC Viewer 是控制端的組件,可以免費使用。它們共同運作,實現安全的遠端控制功能。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Python Class 介紹及範例

 

類別(Class)

類別是面向物件程式設計的一個核心概念,用於創建物件並定義其屬性和方法。使用 class 關鍵字可以定義一個類別,並透過實例化來創建物件。以下是類別的基本結構:
python
class MyClass: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value = value # 屬性 def display(self): # 方法 print(f"The value is {self.value}")
在這個範例中,MyClass 定義了一個屬性 value 和一個方法 display。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創建物件並調用其方法:
python
obj = MyClass(10) obj.display() # 輸出: The value is 10
類別允許我們封裝資料和功能,並支持繼承和多型等特性,使得程式碼更具可重用性和可維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