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ChatGPT Plus 會員 在 GPTs 與 專案(Projects)模式 的功能與使用限制

 以下是 ChatGPT Plus 在 **GPT 模式(自訂 GPTs)**與 專案(Projects)模式 的功能與使用限制整理,幫助你快速掌握兩者差異:


GPT 模式(自訂 GPTs 特製助手)

  • 檔案上傳限制Plus 用戶最多可以上傳 20 個檔案(每個最大 512 MB),支援多種格式,例如 PDF、圖片、程式碼等。

  • 自訂使用者助理:建立專屬 GPTs(如領域專家、工具整合器),透過設定指令、自訂角色與上傳資料打造長期專責助手。

  • 使用次數限制:雖未有官方明確數字,但有使用者於論壇分享曾在自訂 GPT 中「僅使用約 10 條訊息後被中斷」。這可能暗示自訂 GPT 的使用頻率存在某種限制。


專案(Projects)模式

  • 專案數量用戶可以創建 無限個專案

  • 檔案上傳限制

    • 每個專案最多可上傳 20 個檔案(Plus 用戶專屬)

    • 同時上傳最多 10 個檔案(上傳速率限制)。

  • 聊天與記憶:專案內的上下文與歷史對話可跨會話保留,適合長期進行開發、研究、寫作等工作。


總覽對比表

模式檔案上傳限制同時上傳上限特殊使用限制
GPT 模式20 個檔案/每檔最大 512 MB無明確公布使用次數可能有限(約 10 條訊息)
專案模式每專案 20 個檔案最多同時 10 檔案無聊天次數限制,適合長期持續工作
專案數量限制無限制可建立任意數量專案







「GPT」模式、「專案」模式、「聊天」模式 在 ChatGPT(尤其是 GPT-5)中的差別

 「GPT」模式「專案」模式「聊天」模式 在 ChatGPT(尤其是 GPT-5)中的差別:


1️⃣ GPT 模式(自訂 GPT / My GPTs)

定位:建立專屬 AI 助手的模式。
用途

  • 讓使用者透過 指令 + 設定檔 + 文件 建立一個專門任務的 AI(例如 ROS2 專家、旅遊規劃師、程式碼審查員)。

  • 可以上傳資料(PDF、CSV、程式碼)、設定 API key、接上第三方工具。

  • 在對話時,AI 會 長期遵守該 GPT 的行為規範與知識庫,而不是每次對話重新解釋。

特色

  • 持久設定:一次設定,隨時調用。

  • 專業領域化:針對特定工作(例如 IMU 資料分析、嵌入式韌體診斷)。

  • 可分享/公開:可以發佈給其他人使用。


2️⃣ 專案 模式(Projects)

定位:以 持續的工作空間 來管理任務與檔案。
用途

  • 為某個任務或計畫建立一個 專屬上下文空間,AI 可以記住該專案內的所有檔案、設定與歷史對話。

  • 適合長期開發專案,例如:

    • 「ROS2 四輪車導航系統」

    • 「Flask + MariaDB IoT 平台」

    • 「碩論轉期刊論文」

特色

  • 檔案與程式碼持久保存(不用每次重新上傳)。

  • 跨會話記憶:離開後回來,AI 還記得專案進度與內容。

  • 多媒體支援:可直接在專案中處理圖片、程式、文件。


3️⃣ 聊天 模式(Chat)

定位:即時、臨時的互動對話。
用途

  • 用來快速問問題、查資料、做即興討論。

  • 適合一次性的需求(例如問 GPT-5「解釋 URDF 與 ROS2 的關係」)。

  • 對話結束後上下文會清除(除非手動轉成專案)。

特色

  • 即時性高:不用建立額外結構,直接開始聊。

  • 靈活自由:適合腦力激盪與快速驗證想法。

  • 上下文短期保存:不會跨會話保留資料,適合一次性任務。


📊 三種模式差異對照表

模式主要用途記憶範圍適合情境
GPT 建立專屬 AI 助手長期需要長期遵守特定規則與知識的專家角色
專案 長期任務與檔案管理長期有持續進行的開發、研究、或寫作工作
聊天 即時、臨時互動短期快速問答、靈感發想、臨時測試




1️⃣ GPTs 模式(自訂 GPT 助手)資料管理流程

適合

  • 需要一位 固定角色 的長期 AI 助手(例如「ROS2 嵌入式專家」、「IMU 資料分析師」)。

  • 同類型的任務反覆出現,需要統一知識庫與規則。

流程規劃

css
[建立自訂 GPTs][設定角色指令][上傳資料檔案(<=20檔,單檔≤512MB)][日常對話 & 任務處理][定期更新檔案資料][版本化管理(舊檔下架,新檔替換)]

資料管理重點

  • 固定核心知識:上傳不常改動的文件(如 API 手冊、URDF 規格、通用算法)。

  • 減少重複檔案:因檔案上限 20 個,必要時合併成壓縮或整合版 PDF/Markdown。

  • 版本命名規範:檔案加上日期與版本號,例如 imu_preproc_v2025-08.pdf


2️⃣ Projects 模式(專案工作空間)資料管理流程

適合

  • 長期、複雜的開發或研究計畫(例如「Raspberry Pi + Hailo-8 車載導航系統」)。

  • 專案中檔案多變且需記錄每次對話與迭代。

流程規劃

css
[建立專案][上傳專案相關檔案(<=20檔/專案)][分階段進行對話與開發][專案對話歷史自動保存][階段性檔案更新(可替換或刪除)][完成後封存專案]

資料管理重點

  • 專案拆分:每個大專案可拆成子專案(如「導航演算法」、「感測器驅動」、「UI 視覺化」)。

  • 檔案更新靈活:不必合併檔案,可依需求隨時替換,保留舊版本於本地端備份。

  • 持續對話延伸:AI 可跨多天記住進度,適合長期 Debug 與文件撰寫。


3️⃣ GPTs vs Projects 模式資料管理策略對比

功能 / 模式GPTs 模式(自訂助手)Projects 模式(專案工作空間)
資料存放週期長期固定(核心知識庫)專案期間內持續更新
檔案上限20 檔(全部共享)每專案 20 檔(可多專案)
角色設定固定角色與規則可針對專案內容動態調整
對話記憶記憶角色設定,不保留單次對話歷史專案內完整保存對話歷史
適用場景跨專案的通用顧問、知識庫維護單一專案的持續開發與協作

💡 最佳混合用法建議

  1. 建立一個「技術顧問型 GPTs」 → 固定存放你的 API 規格、常用工具參數、開發流程文件。

  2. 針對每個專案建立 Projects → 存放當前專案的原始碼、測試報告、硬體配置圖。

  3. 日常協作流程

    • 先在 Projects 中與 AI 進行專案任務討論。

    • 若需通用知識或跨專案建議 → 切換到 GPTs 顧問助手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ChatGPT 專案(Project) vs GPTs(自訂GPT)

一般聊天互動、以及 GPTs(自訂GPT) 的差異與比較:


1. 一般 ChatGPT 聊天互動

  • 定義:直接與 ChatGPT(官網上開啟新對話、App、API等)聊天。

  • 特色

    • 單純提問與回覆,互動是即時且臨時的。

    • 會話內容只在當次對話視窗內,關閉後內容消失(除非另存)。

    • 無法管理、歸檔或重複利用過去對話內容。

    • 沒有複雜的權限設定與任務追蹤。

  • 適用情境

    • 快速問答

    • 日常對話、輔助說明

    • 單次性的知識查詢或生成內容


2. ChatGPT 專案(Projects)

2024年5月起,OpenAI 推出“Projects”功能(台灣區逐步開放),讓使用者能將與 ChatGPT 的對話、文件、任務有系統地管理和協作。

  • 定義

    • 一個可以整理、歸檔、追蹤進度、協作的AI工作空間,類似專案管理工具結合AI助理。

  • 特色

    • 多主題歸檔:可將多個聊天、檔案、資料都歸在同一個專案下。

    • 資料上傳與管理:可上傳PDF、Excel、圖片等各種檔案,AI可針對檔案內容進行分析。

    • 知識持續累積:AI會記得此專案裡所有互動內容,歷史資料可隨時追蹤、再利用。

    • 任務追蹤:可設立To-do,指派、追蹤任務。

    • 協作:未來會支援多人協作(企業/團隊方案)。

  • 適用情境

    • 長期的專案推進(如論文寫作、研究案、軟體開發協作)

    • 資料整理、知識庫建置

    • 需要多檔案、持續討論的進階使用


3. GPTs(自訂GPT)

  • 定義

    • 由使用者自訂規則、角色、知識、指令,創建專屬的 ChatGPT,常見於 GPTs Marketplace 或企業內部(有時稱為「AI 機器人」或「AI 助理」)。

  • 特色

    • 自訂角色:可以設定 AI 的語氣、知識背景、限制等。

    • 專屬知識庫:可上傳特定知識文件、FAQ、公司文件,讓 GPT 只針對這些內容回答。

    • 整合外部工具:部分 GPTs 可連結第三方 API、外部服務(如搜尋、資料庫等)。

    • 重複利用:一個自訂GPT可被多個使用者反覆呼叫、服務。

  • 適用情境

    • 客製化客服機器人

    • 教學、導覽

    • 公司內部知識管理

    • 定型化任務(如寫Email、翻譯、校稿)


4. 功能比較表

功能一般聊天ChatGPT 專案GPTs(自訂GPT)
歷史追蹤XOO(僅針對知識庫)
資料上傳O(單一對話)O(多檔案專案整理)O(知識庫、背景檔)
任務管理XOX
多人協作XO(逐步開放)O(視GPT設計)
自訂角色/知識XXO
外部API整合XXO
專案持續追蹤XOX
適合短暫互動OXO
適合長期、團隊協作XOX
定制化任務XXO

5. 實際使用選擇建議

  • 日常快速問答、靈感搜尋 → 一般聊天即可。

  • 有計畫/進度/文件/任務需追蹤 → 建議使用 ChatGPT 專案。

  • 需固定格式、角色、知識背景(如專屬客服/知識專家) → 建議用自訂GPTs。


補充

  • GPTs 可在專案或一般聊天裡被召喚,但本質還是「一種可複用的專屬AI」,而專案是針對持續性、多檔案、多任務的工作空間

  • ChatGPT 專案目前還在逐步開放,台灣用戶如未見到此功能,後續可以持續觀察官網消息。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AnythingLLM 互動式部署與應用指南

AnythingLLM 互動式部署與應用指南

歡迎來到 AnythingLLM

一個開源的全端應用程式,能將任何文件、網站或內容來源,轉化為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智慧知識庫。本指南將帶您互動式地探索其核心功能與部署選項。

核心技術:檢索增強生成 (RAG)

AnythingLLM 的核心是 RAG 技術。這意味著在生成答案前,它會先從您提供的資料中檢索相關資訊,再增強 LLM 的上下文,最後生成更準確、更有根據的答案,有效減少 AI 的「幻覺」現象。

📥

1. 資料導入

文件, 網址, GitHub

🧩

2. 向量化

分塊並轉換為數字

🧠

3. RAG + LLM

檢索、增強、生成

部署路徑選擇器

不確定哪種部署方式最適合您?回答以下問題,我們將為您推薦最佳路徑。

我是一位...

功能詳解

輕鬆匯入各種格式的資料,建立您的專屬知識庫。

📄

文件檔案

PDF, Word, TXT, MD

🌐

網站連結

直接抓取網頁內容

💻

GitHub 儲存庫

查詢整個程式碼庫

🔗

資料連接器

Confluence, YouTube

自動文件同步 (預覽功能)

系統能監控文件來源的變更(如網站內容更新),並自動重新嵌入,確保您的知識庫永遠保持最新狀態。

主要應用場景

🏢

企業知識庫

整合公司內部文件、手冊、規範,讓員工能快速、準確地查詢所需資訊,提升工作效率。

💬

客戶支援

利用嵌入式聊天小工具,根據您的產品文件和 FAQ 自動回答客戶問題,實現 24/7 自助服務。

🎓

教育與研究

整理大量學術論文、研究資料,快速進行文獻回顧、提取關鍵資訊,加速學術研究進程。

效能提升與安全考量

效能最佳化目標

AnythingLLM 致力於提升效能,目標包括大幅減少查詢時間、提高文件處理吞吐量,並透過整合 NVIDIA NIM 等技術加速 LLM 推論。

擴展性與可靠性

對於大規模部署,建議使用 PostgreSQL 取代預設的 SQLite 資料庫以實現水平擴展,支援超過 10,000 名併發使用者。

安全最佳實踐

建議實施輸入/輸出消毒、強身份驗證 (MFA)、最小權限原則和持續監控,以保護您的 LLM 應用。

此互動式指南由 AI 根據 AnythingLLM 技術報告生成。

資料來源:AnythingLLM 官方文件與 GitHub。

NotebookLM vs LLM+RAG

 NotebookLM 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 LLM 應用,但它確實使用了類似 RAG 的概念來增強 LLM 的能力


NotebookLM 的運作方式

NotebookLM 是一個由 Google 開發的個人研究助理,它的核心思想是讓你將自己的文件、筆記、PDF、網頁內容等「餵給」它,然後你可以基於這些資料向它提問、總結、構思。

它的工作流程與 RAG 的相似之處在於:

  1. 資料攝取與索引:你上傳的資料會被 NotebookLM 處理和理解。它會將這些文件內容轉化為 LLM 可以理解和檢索的形式,這類似於 RAG 中的「文件嵌入」並儲存到「向量資料庫」的過程。

  2. 基於資料的檢索:當你向 NotebookLM 提問時,它會先在你提供的資料中檢索相關的資訊和段落。

  3. 增強 LLM 生成:然後,它會將檢索到的相關資訊,連同你的問題,一起提供給背後的 LLM,讓 LLM 在回答時參考這些具體的資料,從而生成更準確、更有依據的答案。


與傳統 RAG 的區別

儘管概念相似,但 NotebookLM 與傳統的 RAG 應用在目標和實現上存在一些關鍵區別:

  • 用戶介面與體驗:NotebookLM 專為個人研究和學習設計,提供一個高度整合的筆記本式介面,強調來源引證、自動總結、創意構思等功能。傳統 RAG 應用可能更偏向於提供一個通用的聊天介面,或作為企業級知識管理工具的後端。

  • 封裝性:NotebookLM 是一個開箱即用的產品,用戶無需自行搭建後端、選擇模型或配置向量資料庫。它將所有 RAG 相關的複雜技術細節都封裝在後台。而許多傳統的 RAG 應用,尤其是開源方案,需要使用者自行部署和配置。

  • 目標受眾:NotebookLM 主要服務於學生、研究人員、作家等需要從大量個人資料中提煉資訊並進行創作的個人。傳統 RAG 應用則可以應用於更廣泛的場景,例如企業客服、內部知識問答等。

  • 透明度:NotebookLM 非常強調「來源引證」,它會明確指出答案是從你哪個文件的哪一部分獲得的,這大大增加了答案的可靠性可追溯性。這是 RAG 技術的重要優勢之一,而 NotebookLM 將其做得非常突出。


總結

可以說,NotebookLM 是RAG 技術的一個高度產品化和個人化的應用範例。它利用了 RAG 的核心原理(即用你的私人資料來增強 LLM 的知識),但以一個為特定用戶群體和使用情境設計的、更易用的產品形式呈現。

所以,如果你問它是不是「一種 RAG+LLM 應用」,答案是是的,它確實使用了 RAG 的核心邏輯來實現其功能,但它是一個更具體的產品名稱,而非一個通用的技術術語

AnythingLLM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 LLM) 布建 來實現應用

 

AnythingLLM 是一個開源的全端應用程式,讓你可以將任何文件、網站或內容來源,轉換為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知識基礎

簡單來說,它就像一個工具,可以讓你把各種資料「餵給」LLM,然後 LLM 就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回答問題或生成內容。

AnythingLLM 的主要特點包括:

  • 多樣的資料支援:你可以上傳 PDF、Markdown 檔案、Text 檔案、網址,甚至是 GitHub 儲存庫的內容。

  • 多模型支援:它支援多種 LLM,例如 OpenAI 的 GPT 系列、Mistral、Llama 等。

  • 本地部署能力:你可以在自己的伺服器上部署 AnythingLLM,這對於需要資料隱私或客製化部署的企業來說很有用。

  •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技術:AnythingLLM 採用 RAG 技術,這表示它在生成答案之前會先從你的資料中檢索相關資訊,這樣可以提高回答的準確性和相關性,並減少 LLM 的「幻覺」現象。

  • 使用者友善介面:它提供一個直觀的聊天介面,讓你可以輕鬆地與你的資料進行互動。


AnythingLLM 的應用情境

AnythingLLM 對於以下情況特別有用:

  • 企業知識庫:將公司內部文件、手冊、規範等資料匯入,員工可以快速查詢資訊。

  • 客戶支援:用來回答客戶常見問題,提升客戶服務效率。

  • 教育與研究:整理學術論文、研究資料,方便師生查詢和分析。

  • 個人知識管理:將個人筆記、電子書、部落格文章等資料整合,打造個人專屬知識庫。



布建 AnythingLLM 來實現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 LLM 應用,涉及軟硬體需求、操作流程及驗證步驟。以下為您詳細說明:


💻 軟硬體需求

1. 硬體需求

AnythingLLM 的硬體需求會根據您選擇的 LLM 模型大小、資料量以及預期的併發使用者數量而異。

  • CPU

    • 入門級 (輕度使用):至少 4 核心。

    • 推薦級 (中高負載):8 核心或更多,例如 Intel Xeon 或 AMD EPYC 系列處理器。

  • RAM (記憶體)

    • 入門級 (小型模型與資料):16 GB。

    • 推薦級 (大型模型與資料):32 GB 或更多。如果您計畫使用本地部署的大型 LLM (例如 Llama 70B),則需要 128 GB 甚至 256 GB 以上的記憶體。

  • GPU (顯示卡)

    • 可選,但強烈推薦用於本地 LLM 推理:如果您的 LLM 選擇在本地運行 (而非透過 API 呼叫如 OpenAI),則需要支援 CUDA (NVIDIA) 或 ROCm (AMD) 的 GPU。

      • 入門級:GeForce RTX 3060 (12GB VRAM) 或更高。

      • 推薦級:GeForce RTX 4090 (24GB VRAM) 或更高,或多張企業級 GPU (例如 NVIDIA A100/H100)。GPU 的 VRAM (顯存) 大小直接決定您能運行多大的模型。

  • 儲存空間

    • SSD (固態硬碟):建議使用 SSD 以獲得更好的讀寫效能。

    • 容量:至少 100 GB,具體取決於您的文件資料量和模型儲存需求。

2. 軟體需求

  • 作業系統

    • Linux (推薦):Ubuntu、Debian 或 CentOS 等,提供最佳的效能和穩定性。

    • Windows / macOS:亦可運行,但可能在性能上略遜於 Linux。

  • Docker 與 Docker Compose強烈推薦使用 Docker 來部署 AnythingLLM,這能大大簡化安裝和管理過程。

  • Node.js (如果你選擇手動安裝):用於運行前端應用。

  • Python (如果你選擇手動安裝):用於運行後端服務和資料處理腳本。

  • Git:用於從 GitHub 下載 AnythingLLM 原始碼。

  • 向量資料庫 (內建或外接):AnythingLLM 預設使用內建的 LanceDB,但您也可以配置為使用 ChromaDB、Pinecone 或 Weaviate 等外部向量資料庫,這對於大規模部署更為有利。


🛠️ 操作流程 (以 Docker 部署為例)

Docker 部署是最推薦且最簡便的方式,以下為基本步驟:

1. 環境準備

  • 安裝 Docker 與 Docker Compose

    • 前往 Docker 官網 下載並安裝適合您作業系統的 Docker Desktop (Windows/macOS) 或在 Linux 上安裝 Docker Engine 和 Docker Compose。

2. 下載 AnythingLLM

  • 複製 GitHub 儲存庫

    Bash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intplex-Labs/anything-llm.git
    cd anything-llm
    

3. 配置環境變數

  • 複製範本並修改 .env 檔案: 在 AnythingLLM 目錄下,會有一個 .env.example 檔案。複製一份並命名為 .env

    Bash
    cp .env.example .env
    
  • 編輯 .env 檔案: 打開 .env 檔案,根據您的需求進行配置。

    • LLM 提供商

      • 如果您使用 OpenAI:設定 OPEN_AI_KEY=您的OpenAI API金鑰

      • 如果您使用其他服務 (如 Azure OpenAI, Anthropic, Google Gemini 等),請參考 AnythingLLM 的官方文件進行配置。

      • 如果您選擇本地 LLM:可能需要配置 LLM_MODEL_NAME 和相關的 API endpoint (例如 Ollama 或 vLLM)。

    • Embedding 提供商

      • 例如:EMBEDDING_PROVIDER=openaiEMBEDDING_PROVIDER=ollama (如果您使用本地嵌入模型)。

    • 向量資料庫:預設是 LANCEDB,通常無需更改。

    • 其他設定:可以設定埠口、管理員信箱等。

4. 啟動 AnythingLLM

  • 使用 Docker Compose 啟動: 在 AnythingLLM 根目錄下執行:

    Bash
    docker-compose up -d
    
    • -d 表示在背景運行。

    • 這會下載所需的 Docker 映像檔並啟動所有服務 (前端、後端、向量資料庫等)。

5. 初始設定與資料上傳

  • 訪問 AnythingLLM 介面: 打開您的瀏覽器,訪問 http://localhost:3001 (如果您的埠口是預設的 3001)。

  • 創建管理員帳戶:首次訪問時,會引導您創建一個管理員帳戶。

  • 創建工作區 (Workspace):登入後,創建一個新的工作區。每個工作區可以有獨立的知識庫和聊天紀錄。

  • 上傳資料

    • 進入您創建的工作區。

    • 點擊「Add Documents」或類似的選項。

    • 您可以選擇上傳文件 (PDF, TXT, MD 等)、提供網站 URL,或連接 GitHub 儲存庫。

    • AnythingLLM 會自動處理這些文件,將它們切分成小塊 (chunking),並生成向量嵌入 (embedding),然後儲存到向量資料庫中。

6. 選擇並連接 LLM

  • 在工作區設置中,選擇您希望使用的 LLM 提供商 (例如 OpenAI, Ollama 等)。

  • 如果使用 API 服務,請確保您的 API 金鑰已在 .env 中正確配置。

  • 如果使用本地 LLM,請確保本地的 LLM 服務已運行且可被 AnythingLLM 訪問。


✅ 驗證流程

驗證 RAG + LLM 應用是否成功布建且正常運作至關重要。

1. 基本功能驗證

  • 確認服務運行

    • 檢查 Docker 容器狀態:docker-compose ps,確保所有相關服務 (前端、後端、向量資料庫) 都處於 Up 狀態。

    • 訪問 AnythingLLM Web 介面是否正常顯示。

  • 帳戶與工作區驗證

    • 登入管理員帳戶是否成功。

    • 能否成功創建新的工作區。

  • 文件上傳與處理驗證

    • 上傳一個小型 PDF 或 TXT 文件。

    • 觀察文件是否被成功處理 (通常會有一個進度條或狀態提示)。

    • 確認文件狀態變為「Processed」或類似的成功提示。

2. RAG 核心功能驗證

這是最關鍵的部分。

  • 提出基於文件的問題

    • 在您上傳文件後,進入該工作區的聊天介面。

    • 提出一個只有在您上傳的文件中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 期望結果:LLM 應根據您上傳的文件內容來回答問題,並提供相關的引用或來源 (如果 AnythingLLM 支援顯示引用)。

    • 反向測試:提出一個與您文件內容無關的問題,看 LLM 是否會拒絕回答或給出通用答案,而不是基於您的文件。

  • 檢索驗證 (可選,進階)

    • 有些 RAG 系統會提供一個「檢索」或「源文件」的預覽功能,您可以檢查 LLM 在生成答案時實際檢索到了哪些文件片段。

    • 如果 AnythingLLM 介面沒有直接提供,您可能需要查看後端日誌來確認檢索過程。

  • 答案品質與相關性

    • 評估 LLM 給出的答案是否準確、完整且與您的問題相關。

    • 檢查是否存在「幻覺」(Hallucination) 現象,即 LLM 編造了文件中不存在的資訊。如果發生,可能需要調整文件切割策略、嵌入模型或 LLM 提示詞。

  • 多文件交叉驗證

    • 上傳多個相關的文件。

    • 提出一個需要整合多個文件資訊才能回答的問題。

    • 期望結果:LLM 能從不同文件中提取資訊並進行綜合回答。

3. 效能與穩定性驗證 (進階)

  • 回應時間:測試 LLM 回答問題所需的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可能需要優化硬體、LLM 模型或服務配置。

  • 併發測試:如果應用於多使用者環境,可以模擬多個使用者同時提問,觀察系統穩定性和回應時間。

  • 日誌監控:定期檢查 Docker 容器的日誌 (docker-compose logs -f),查看是否有錯誤訊息或警告,以便及時排除故障。


通過以上步驟,您就可以成功布建並驗證 AnythingLLM 的 RAG + LLM 應用了。

請記住,實際的配置會根據您選擇的 LLM、嵌入模型以及資料量有所不同,務必參考 AnythingLLM 的官方文件以獲取最詳細和最新的資訊。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Adversarial example(對抗樣本)

 Adversarial example(對抗樣本)是指經過刻意設計、對人類來說幾乎無法察覺的微小擾動,卻能導致機器學習模型做出錯誤預測的輸入資料。 簡單來說,它們就像是給機器看的「視覺錯覺」,雖然人眼看來正常,機器卻會被其欺騙。

為什麼會產生對抗樣本?

這主要歸因於機器學習模型,尤其是深度神經網絡,學習數據的方式。它們可能過於依賴數據中的某些細微特徵,而這些特徵對於人類來說並不顯著。攻擊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透過對輸入數據(例如圖像的像素值)進行精確計算的微小修改,使得模型在決策邊界上「滑向」錯誤的分類。

對抗樣本的應用與潛在威脅:

對抗樣本不僅是學術研究的興趣點,更可能帶來嚴重的實際威脅:

  • 自動駕駛汽車: 攻擊者可以對路標(如停車標誌或限速標誌)進行微小修改(例如貼上小貼紙或用油漆添加細微筆觸),使自動駕駛汽車的識別系統將其錯誤判斷為其他標誌(如讓行標誌或不同的限速),從而導致潛在的交通事故。

  • 垃圾郵件檢測: 惡意郵件可以被設計成包含人類無法察覺的微小改動,以繞過垃圾郵件過濾器,使其被識別為正常郵件。

  • 安全系統: 例如,一個旨在檢測武器的機場掃描系統,可能會被經過對抗性修改的物體(例如將刀具偽裝成雨傘)所欺騙。

  • 生物識別系統: 攻擊者可能透過佩戴特殊眼鏡或服裝上的對抗性圖案來欺騙人臉識別系統或車牌識別系統。

對抗樣本的生成方式:

生成對抗樣本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包括:

  • 快速梯度符號法 (Fast Gradient Sign Method, FGSM): 一種相對簡單且快速的方法,利用模型損失函數的梯度信息,在輸入數據中添加與梯度方向一致的微小擾動,以最大化錯誤分類的概率。

  • 迭代梯度方法 (Basic Iterative Method, BIM) / 投影梯度下降 (Projected Gradient Descent, PGD): FGSM 的迭代版本,透過多步迭代地添加擾動來生成更強大的對抗樣本。

  • Carlini & Wagner (C&W) 攻擊: 一種更為複雜和強大的攻擊,旨在找到最小的擾動,同時確保生成的對抗樣本能夠被成功錯誤分類。

  • 對抗性補丁 (Adversarial Patch): 這種方法不是修改整個輸入,而是生成一個小的、可見的「補丁」,將其放置在圖像的任何位置,就能使模型產生錯誤分類。

對抗樣本的防禦機制:

為應對對抗樣本的威脅,研究人員也開發了多種防禦策略,包括:

  • 對抗訓練 (Adversarial Training): 這是一種最直接和有效的防禦方法。它在模型訓練過程中,刻意將生成的對抗樣本納入訓練數據集,使模型學習如何正確分類這些帶有擾動的數據,從而提高其對對抗樣本的魯棒性(robustness)。

  • 防禦性蒸餾 (Defensive Distillation): 透過訓練一個「知識蒸餾」的模型,使其決策邊界更平滑,從而減少對微小擾動的敏感性。

  • 特徵壓縮 (Feature Squeezing): 透過減少輸入數據的特徵空間(例如,降低圖像的顏色深度或應用空間平滑),來消除或減少對抗性擾動的影響。

  • 輸入預處理: 在將輸入數據輸入模型之前,對其進行一些處理,例如去噪、壓縮或隨機變換,以消除潛在的對抗性擾動。

  • 檢測器: 訓練單獨的模型或機制來檢測輸入數據是否為對抗樣本,並在檢測到時拒絕或標記這些輸入。

總而言之,對抗樣本揭示了當前機器學習模型(特別是深度學習模型)的一個重要漏洞,這對部署在現實世界中的AI系統構成潛在的安全風險。理解對抗樣本的生成機制和防禦策略,對於開發更安全、更可靠的人工智慧系統至關重要。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圖形風格轉換(Graphic Style Transfer)

 

🔶 圖形風格轉換(Graphic Style Transfer)說明

圖形風格轉換是一種將「風格圖片」的視覺特徵(如筆觸、色彩、紋理)轉換並應用到「內容圖片」上的技術,讓生成圖片同時保有原始內容與新的風格。
最知名的方法是 神經風格轉換(Neural Style Transfer, NST),由 Gatys 等人在 2015 年首次提出。


⚙️ 設計原理(以 CNN 為基礎的神經風格轉換)

核心是最小化一個損失函數的加權和,這些損失衡量圖片是否保留了正確的「內容」和「風格」。

1. 🧠 內容損失(Content Loss)

  • 目的:保留內容圖片的語意結構。

  • 方法:

    • 通常從預訓練 CNN(如 VGG19)的高層中提取特徵(例如第 4 層 conv4_2)。

    • 將內容圖片與生成圖片在此層的**特徵圖(feature map)**相比較。

    • 損失:兩者特徵圖的 MSE(均方誤差)。

2. 🎨 風格損失(Style Loss)

  • 目的:捕捉風格圖片的紋理與筆觸。

  • 方法:

    • 在多個 CNN 層(通常是 conv1_1, conv2_1, conv3_1, conv4_1, conv5_1)中提取風格特徵。

    • 利用**格蘭姆矩陣(Gram Matrix)**計算每層特徵圖的通道間相關性。

    • 損失:風格圖片與生成圖片在每層 Gram 矩陣的 MSE。

3. ✨ 總變差損失(Total Variation Loss, TV Loss)【可選】

  • 目的:讓生成圖像平滑,降低高頻雜訊。

  • 方法:懲罰相鄰像素差異過大。

  • 通常會有一個小權重(如 1e-5)。

✅ 總損失函數(Total Loss)

總損失 = α * Content_Loss + β * Style_Loss + γ * TV_Loss

α、β、γ 是超參數,控制風格與內容的比例。


🧰 所需 Python 套件與框架

套件用途
TensorFlow / Keras實作 CNN 模型(如 VGG19),進行風格轉換運算與優化
NumPy處理圖像資料(array 格式)與數學運算
PIL (Pillow)圖片讀取、轉換與儲存
Matplotlib顯示圖片與結果可視化

🧪 運作流程概要

  1. 載入 內容圖片風格圖片

  2. 使用 VGG19(預訓練)模型抽取各層特徵。

  3. 定義損失函數(內容損失 + 風格損失 + TV Loss)。

  4. 以內容圖或隨機噪聲圖為初始輸入,進行梯度下降優化圖片像素。

  5. 輸出最終合成圖像(保有內容 + 擁有風格)。


📌 補充:實作選項

方法選擇:

  • 原始 Gatys 方法: 基於梯度下降手動優化圖像本身。

  • 快速風格轉換: 使用 CNN 訓練一個風格特定的轉換網路,適合即時應用(例如 Mobile App)。

模型選擇:

  • VGG19 最常用,因其特徵表示清楚,容易提取內容與風格。


如需實際 TensorFlow 版程式碼範例,我可以補上簡化的實作範例。

是否需要我進一步提供:

  • TensorFlow/Keras 範例程式?

  • PyTorch 版本?

  • 快速風格轉換(Fast Style Transfer)版本?

可以依你的用途(報告、教學、應用)提供客製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