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或自主系統中,導航(Navigation)功能的一個高層次架構。它解釋了導航如何依賴於不同的資訊來源和處理模組。
以下是這個導航架構的詳細說明:
1. Navigation (導航)
這是整個架構的最終目標,指引機器人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同時避開障礙物並遵循預定的路徑。為了實現有效的導航,它需要兩個關鍵的輸入:
Robot Position Estimate (機器人位置估計):知道機器人在地圖上的確切位置。
Obstacle Awareness (障礙物感知):了解周圍環境中障礙物的位置和分佈。
2. Robot Position Estimate (機器人位置估計)
這個模組的職責是確定機器人在環境中的當前位置。它主要依賴於一個核心技術:
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定義:SLAM 是一種讓機器人在未知環境中同時構建地圖並確定自身位置的技術。它通過整合來自各種感測器(如 LiDAR、攝影機、IMU 等)的數據來實現。
重要性:對於機器人能夠在環境中移動而不迷失方向至關重要。
3. Obstacle Awareness (障礙物感知)
這個模組的職責是識別並追蹤環境中的障礙物,以確保機器人能夠安全地避開它們。它從兩個主要來源獲取資訊:
Static Map (靜態地圖):
定義:這是一個預先構建或通過 SLAM 構建的環境地圖,其中包含了環境中固定不變的物體(如牆壁、家具、柱子等)。
重要性:提供了環境的基本佈局和永久障礙物的位置資訊。
Live Lidar Data (即時光達數據):
定義:光達(LiDAR)感測器發射雷射脈衝並測量反射回來的時間來計算距離,從而創建周圍環境的三維點雲。
重要性:提供了環境的即時、動態資訊,可以檢測到靜態地圖中沒有的臨時或移動障礙物(例如,移動的人、其他機器人、臨時放置的物品等)。這對於動態避障至關重要。
架構流程總結:
SLAM 提供機器人的位置估計。
Static Map 提供環境中靜態障礙物的資訊。
Live Lidar Data 提供環境中動態或臨時障礙物的即時資訊。
靜態地圖和即時光達數據共同匯總成障礙物感知模組,提供完整的障礙物分佈。
機器人位置估計和障礙物感知的資訊匯流到導航模組。
導航模組利用這些資訊來規劃路徑,避開障礙物,並引導機器人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這個架構清晰地展示了現代機器人導航系統中,定位、地圖構建和障礙物避讓是如何相互協作,以實現自主移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