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CHA 發展的介紹
#詳細時間軸
• 1985–1995年Tesseract OCR作為惠普實驗室(HP Labs)的內部專案,開始以C/C++語言開發。
• 2000年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員Luis von Ahn、Manuel Blum、Nicholas Hopper和John Langford為Yahoo開發出第一個CAPTCHA,旨在防止自動化電子郵件帳戶註冊。
• 2005年Tesseract OCR以GPL開源許可釋出,並由Google接手維護。
• 2010年Tesseract OCR發佈v3版本,增加了可訓練字庫並支援多語言。
• Montree Imsamai和Suphakant Phimoltares提出了一種新的3D CAPTCHA方法。
• 2013年10月關於3D手寫動畫CAPTCHA演算法的文章發表,討論了CAPTCHA的類型,包括Gimpy、ez-gimpy、Gimpy-r(Google的CAPTCHA)和Simard's HIP。
• 2014年Google的神經網路在最困難的文字驗證碼上實現了99.8%的準確度。
• Google推出新的CAPTCHA驗證系統(reCAPTCHA ),透過一次點擊即可判斷,優化了使用者體驗。
• 2018年Tesseract OCR發佈v4版本,引入了基於LSTM的OCR引擎,大幅提升了準確率。
• Facebook遭遇史上最大危機,引發對使用者隱私保護的質疑,Google也因此牽連其中,儘管Google聲明收集的使用者硬體和軟體資訊僅用於分析使用者行為,
不用於個性化廣告推薦。
• 2019年7月ifanr報導Google reCAPTCHA v3的使用情況,指出已有65萬個網站使用v3,總使用reCAPTCHA的網站超過450萬個,其中包含top 1000網站的25%。
• 2020年Raza Shali提出了IMPTCHA的概念,一種基於圖像而非扭曲文字的新型CAPTCHA,聲稱文字準確度達到98.18%,但用戶通過率為61.26%。
• Foresiet公司在2020年至2025年間致力於網路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開發,包括數位風險評分、品牌保護等。
• 2021年Tesseract OCR發佈v5版本,強化了RTL語言支援、改進了訓練流程並增加了字庫自動下載功能。
• 2023年有研究嘗試將大型語言模型(LLM)應用於邏輯型CAPTCHA,準確率約為63%。
• 2024年3月關於CAPTCHA類型演進及其在驗證人類使用者方面作用的文章發表。
• 2024年4月23日OOSGA更新了關於網路安全定義的文章,涵蓋網路、應用程式和數據儲存安全層面。
• 2024年9月4日ITHome上展示了使用OpenAI的gpt-4o-mini模型生成五言絕句的實作範例。
• 2024年12月13日史戴拉發表關於LLM API實作串接OpenAI的文章,介紹了使用官方Python套件和HTTP請求兩種方法。
• 2025年6月Foresiet預計在2025年6月發布關於「隱形網路攻擊」和「網路安全行政命令」的最新部落格文章。
• 有調查提出利用AI根據用戶偏好和歷史行為生成個性化驗證碼挑戰的概念。
#人物列表
• Luis von Ahn:
•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於2000年與Manuel Blum、Nicholas Hopper和John Langford共同為Yahoo開發了第一個CAPTCHA。
• Manuel Blum:
•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於2000年與Luis von Ahn、Nicholas Hopper和John Langford共同為Yahoo開發了第一個CAPTCHA。
• Nicholas Hopper:
•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於2000年與Luis von Ahn、Manuel Blum和John Langford共同為Yahoo開發了第一個CAPTCHA。
• John Langford:
•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於2000年與Luis von Ahn, Manuel Blum和Nicholas Hopper共同為Yahoo開發了第一個CAPTCHA。
• Montree Imsamai:
• 於2010年與Suphakant Phimoltares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3D CAPTCHA方法。
• Suphakant Phimoltares:
• 於2010年與Montree Imsamai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3D CAPTCHA方法。
• Raza Shali:
• 於2020年提出了IMPTCHA的概念,這是一種使用圖像而非扭曲文字的新型CAPTCHA。
• 馬軍等人:
• 研究者,在驗證碼圖中加入極小擾動,使主流識別模型的準確率大幅下降,但人類基本不受影響,這是一種基於對抗樣本的驗證碼方法。
• Ray等人:
• 提出「風格轉換式驗證碼」,將圖像轉換為藝術風格並疊加隨機線條/形狀雜訊,使得傳統濾波和預訓練去噪網路無法有效還原圖像,但人類仍能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